水利技术监督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国际刊号:1008-1305
国内刊号:11-3918/TV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4731 人次
 
    本刊论文
鄂西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形象定位探讨

  摘要:鄂西水利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鄂西的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鄂西旅游开发的重点应当是鄂西水利旅游,而鄂西水利旅游的开发需要重视水利文化的发掘和展示,鄂西各大水利点的水利形象应当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差异。

  关键词:水利文化;水利旅游;鄂西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天然或人工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结合环境保护发展水库旅游业,从1947年开始就将环保、旅游计划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时制订并实施。这是水利旅游有目的开发的最早开端。美国在1965年制定的《联邦水资源工程旅游法案》中就规定:“在调查和规划任何联邦的水资源工程中,如能提供野外旅游、鱼类和野生动物增殖的机会,应给予充分地考虑,并按此目标进行修建、经营和维修。”这成为政府最早实施的关于水利旅游的法案,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为世界水利旅游研究的源头。从五十年代开始,日本将水利工程用于发展旅游事业,如1956年佐久间水库建成,不久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到1981年,日本已有156座水库旅游区。

  在原苏联有80%的长期休、疗养者,90%以上的短期疗养者都被吸引到水域旅游区。因此开发水利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领域。学者调查表明:游客在景区所获得的游憩体验包含了“升华感”、“轻松感”、“愉悦感”和“安全感”,其中“升华感”是最强烈的体验感受。

  水利旅游是最能让游客达到体验“升华感”、“轻松感”、“愉悦感”的旅游类别之一,因为中国自古有乐山、亲水、乐水的思想,如孔子《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中国传统文化让今天中国旅游有亲水的文化基础,事实上国内外游客对水域(利)旅游区的偏好是一致的。

  湖北省委(鄂发[2008]16号)“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将打造鄂西的旅游文化,而鄂西水利旅游资源和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水利、水利工程、水(利)文化以及鄂西水利文化的形象定位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为鄂西的水利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一、水利(工程)和水(利)文化

  (一)水利。“水利文化”研究的基石是“水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水利(waterconservancy)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适应、利用、改造、开发和保护自然界中的水环境的活动。为此修建的工程称为水利工程。为此进行的各种工作称为水利事业。水利工程是实现水利目标的主要手段。

  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调配地面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水利成为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水利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如梁启超《中国古代思潮》说:“凡人群第一期之文化,必依河流而起,此万国之所同也。”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蕴育了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之所以能繁衍五千年不间断,也是在长江和黄河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下,与治理、利用、改造河流的水利活动有着重大的关系。从大禹治水到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如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其中最关键的是管仲重视水利,《管子·度地》指出:“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事作之,已作之后,常案行,堤有毁,作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终岁以毋败为固,此谓备之常时。祸何从来?所以然者,独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谓也。岁高其堤,所以不没也。春冬取土于中,秋夏取土于外,瘘水入之,不能为败。”

  (二)水利工程。大禹治理黄河,自然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而管仲派官员所作堤防也是不小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大运河都是我国巨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水利工程”(waterprojiecthydroproject)是“为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按其服务对象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可同时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目标服务的水利工程,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

  二、水文化和水利(旅游)文化

  (一)水文化。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水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一种理性思考或者说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行为准则、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

  (二)水利文化。水利文化是人们在开发水利,治理水害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水行业特征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具有很显著的行业性。故有学者指出:“水利文化:是在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他是指在社会主义水利建设事业中,以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改善和利用水自然生态系统、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人与人的关系。”“他既是在这些关系中产生的经济文化内容和现象,又是处理这些关系时的方式和成果。”“水利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水利活动为轴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人们对水利活动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认识,水利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文化;不仅是继承的文化,也是创新的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水利的文化品位是与社会文明、城市文明、人的文明密切相关的,是与生态功能、美化功能、和谐功能、可持续发展功能紧密相连的。”所以,水(利)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

  (三)鄂西水利文化。鄂西水利文化指的是鄂

  西区域及其周边地区,人们近水、乐水、亲水、敬水、爱水、观水、感水、治水、理(管理)水等等活动中体现出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鄂西水利文化包括历史水利文化,即水利神话传说文化、盐业水利文化、农业水利文化、军事水利文化、交通水利文化等;现代水利文化,即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荆江防洪分洪工程等。其类型非常丰富,特色也非常鲜明。

  三、水(利)文化的地位

  (一)水为文化(文明)之源。《管子》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

  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例外诞生在多水的江河边,如:长江、黄河边诞生华夏文明;恒河、印度河诞生古印度文明;尼罗河诞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诞生巴比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也是诞生在有无数小河流淌缓缓注入地中海的海畔。河流对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化之源、文明之源。

  (二)治水与治国安邦。大禹以治水为手段,统一了全国各地,分全国为九州。华夏五千年,国家治,水利兴,国家败,水利废。灵渠的修建将岭南珠江与长江水运贯通,郑国渠的修建让关中沃野千里,造就秦国霸业,都江堰的修建造就天府之国,黄河、长江、淮河的治理保护了河流沿岸的农田与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蕴含着治水文明与文化的成果。而今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已成为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的遗产,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鄂西水利文化与旅游关系

  (一)“乐水”与旅游。朱熹《四书集注》:“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而孔子名言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更是世人皆知。“乐水”从今天的旅游事业来看,几乎所有的旅游无不与水相关。乐水的对象包括水之江河、大海、云雾、冰霜、雨雪、湖泊、冰川、积雪、沼泽、湿地、山川、森林、草原、滩涂等。湖北是千湖之省,拥有众多的水资源,而鄂西是华中和湖北水资源宝库的台地和高地,宜昌成为世界水电之都,整个鄂西成为世界与水文化相关旅游的热线,或者说鄂西水资源的开发是鄂西旅游开发的关键。

  (二)鄂西水利旅游开发的地位和意义。学者指出:古今中外历史上建造的每一座水利工程都记载着人类水利文化发展的足迹。水利工程的作用最显著、最突出、对人类影响最大,鄂西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和文化地位尤其突出。如今鄂西有三项重大水利工程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安全,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一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二是荆江防洪(分洪)水利工程、三是丹江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鄂西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关系民族命运,也牵动着民族的爱国心和自强心。

  首先水利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如何对水利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意义重大。从文化视角来分析,水利旅游资源由水文化、水利工程文化和地域文化三大文化组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挖掘鄂西水利资源的历史文化、分析各自的类型、特点、功能、意义,找到鄂西水利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点,探索鄂西水利文化旅游特色的开发思路。

  其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刚刚提出,目前研究鄂西水利、水利文化、水利旅游都处于各自为阵的局面。鄂西水利研究缺乏整体研究,鄂西水利文化也没有系统梳理,尤其鄂西水利旅游业缺乏整体形象定位及其规划,在开发中没有重视鄂西历史时期的水利文化和地域水文化,开发中缺乏文化深度,也少了整体推介营销的统一战略。应该将鄂西文化圈内清江、汉江、长江干流(三峡和荆江段)水利文化与水利旅游整体挖掘与思考,为未来鄂西水利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家要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启动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措施。湖北省委(鄂发[2008]16号)“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具有指导性。水利旅游有助于保护鄂西的生态环境。而重视水利文化开发,实施鄂西丰富的水利文化与水利资源的旅游开发,将水利旅游做出文化品牌是保护生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必由之路。

  五、鄂西水利旅游文化的形象地位

  (一)旅游是识别系统。旅游识别系统(tourismidentitysystem,简称TIS),是旅游地各种要素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认知印象,即综合旅游形象。如一提起海滨沙滩,人们会想起地中海、夏威夷、北戴河;一提起文明方国,人们会想起希腊和中国;一提起人类奇迹,人们会想起金字塔和长城;—提起主题公园,人们会想起迪斯尼;事实上一提起水利枢纽工程,人们会想起三峡工程;同理人们想到长江防洪除了三峡工程外,也会想到荆江防洪分洪工程;一提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人们会想起丹江口水利工程,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

  也就是说鄂西的水利旅游资源具有领先地位和市场空隙独一无二或无法替代的旅游资源优势。但同时鄂西南清江梯级水利工程的高坝洲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水布垭水电站三个水利工程、汉江丹江口枢纽等相比三峡工程处于比附的地位。

  (二)旅游地形象定位。旅游地形象定位应通过差别化测量,突出被定位对象的独特点。只有独特的东西才能被旅游者从众多的相似信息中注意和感知,进而形成和发挥其心中的旅游地形象阶梯。

  学者指出:鄂西地域(方)旅游资源需要“总体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战略,同时进行必要的微观创意,力争早日把自己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并逐步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下面就鄂西一些重要水利旅游地进行形象定位,希望对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有所帮助。

  1.三峡工程旅游形象。对于三峡工程适用于独一无二或无法替代的旅游资源,定位“世界第一大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第一电站”,虽然其主要功能兼有航运和防洪等。这样就回避其不是世界第一库容的三峡水库、不是世界第一高坝的事实。突出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调水等方面的综合第一的号召效应形象。

  2.丹江口工程旅游形象。丹江口的作用也有防洪、航运、发电、调水的综合效益,但相比三峡工程,其调水作用更大,加之其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湖,笔者认为丹江口工程旅游形象应该为“亚洲第一人工湖”、“南水北调第一库(湖)”,这样回避东线与西线将来调水可能存在的调水工程旅游形象的冲突。

  3.荆江防洪与分洪工程旅游形象。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上起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约340公里的河段称为荆江。荆江防洪工程主要指荆江堤防工程和湖北其他堤防、荆江分洪工程以及荆江系统裁弯工程等,这里统称荆江防洪分洪工程。事实上三峡大坝水库与荆江防洪与分洪工程结合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因此荆江防洪与分洪工程旅游可以为“长江第一堤”、“世界(中国)第一蓄洪区”等旅游形象定位,这样就避免与三峡工程比附定位,同时占据荆江自身形象阶梯的最高位旅游形象。

  4.鄂西南清江水利工程旅游形象。鄂西南清江水利工程旅游形象相比前面三个水利工程特点都不突出,但这里位于清江,远古有巴人文化、现在具有众多的土家族和苗族民族文化和风情。这里定位与文化结合,原来已经定位的“清江画廊”可定义为“清江土苗民族水上画廊”、“巴人水上风情园”等旅游形象。

  5.鄂西水利文化的旅游形象定位后的开发手段。首先,统一规划,联合开发:整合鄂西水利旅游资源;政府、专家、传媒联袂出击:多维度的鄂西水利文化形象的树立与推广;整合社会关注资源:在公共空间培育良好的鄂西水利文化形象;打造鄂西水利文化舞蹈、影视、戏剧、音乐、绘画、雕饰表现平台;鄂西水利旅游要做出品牌,就要走整合之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多种途径打开市场,最终以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的水利特色文化旅游圈为其终极目标,从而达到促进鄂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其次,将鄂西水利文化开发与鄂西的交通文化开发结合,将其放在与大西南的“西部大开发”、湖北“中部崛起”、“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结合的开发战略中,为鄂西水利旅游开发找到国内市场。第三,充分考虑鄂西交通格局对水利开发的影响,将鄂西水利文化旅游开发与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宜万铁路、沪蓉高速等交通格局改变,对旅游的可进入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做出相应的旅游接待准备。尤其需要对鄂西各个水利工程文化景点给以旅游线路的统一合理的规划,找到鄂西水利的整体形象及其未来统一协调水利旅游开发的途径。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水利技术监督》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水利技术监督》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