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技术监督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国际刊号:1008-1305
国内刊号:11-3918/TV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4726 人次
 
    本刊论文
关于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水利的几点认识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各部门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因此加快以改善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已成当代水利发展的主题。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从民生的角度审视水利发展问题,不仅要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推进水利发展,而且要全面推进民生水利的新发展。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发展水利,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水利;民生;民生水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这是时代的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生与水利紧密相连,围绕国家民生问题,民生水利已提到议事日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途径。

  1、民生水利的背景及其意义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外地考察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就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坚持求真务实,时刻关注民生,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各部门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陈雷部长在浙江省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因此,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2009年在广西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明确指出,“民生水利发展滞后是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突出表现,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发展民生水利,关键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扩大群众参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权益。以人为本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专家视点展治水思路的重要途径”。2010年陈雷部长在湖南省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再次强调“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不少群众饮水、用电和防洪安全等基本水利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水利服务范围亟待扩大,功能效用亟待强化,规程规范亟待完善,技术标准亟待提高,保障能力亟待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找准民生水利着力点,全面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建设亟需提速”。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水利、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目标,加快以改善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充分体现全体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水利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有水的安全感、亲切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已成当代水利发展的主题。因此,通过不断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水利均衡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开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相关研究,建立民生水利理念的理论和框架体系,扩展民生的内涵,不仅有利于政策的准确制定和实施,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民生的内涵和概念

  在古代,“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敦厐”(《左传·成公十六年》),已作为一项治国理想,也常常伴随着“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哀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民。”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因此,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亦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的历史原因,不可能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近代,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中,民生赫然在列,提出了“主权在民”的重要原则,意指“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

  我国《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历来受到执政者重视,民生连着国运。当前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虽然明确的领域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六个方面,但这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民生项目,着眼于社会问题,因为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这是执政为民的基础。

  3、马列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谈民生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民生问题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指标。

  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群众思想路线的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始终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的民生思想。他谆谆告诫从事实际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全力支持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同时,郑重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扬光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邓小平同志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领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江泽民同志2000年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并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根本要求。

  2002年,党召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并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指出: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在“科学发展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享有发展的成果,着力从各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改善民生”。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召开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外地考察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坚持求真务实,时刻关注民生,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2007年,胡锦涛同志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民生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并把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专家视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了党章,予以制度上的定格,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4、民生与民生水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民生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但民生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民富是为政之要,民生是和谐之本”。这是当代的民生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反映了人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提出了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民生建设的新要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有史以来,治国必先治水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属于安邦富民强国的治水方略。世界发展史表明,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因此,从性质上说,水利问题与民生密切关联,这里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在“民生”与“民生水利”的关联上,我们要遵照水利部党组对民生水利界定的精神,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要从民生的角度审视水利发展问题,各级水利部门要据此制定和实施民生水利的政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解决民生问题都离不开水,这样民生与水利问题,就有了明确清晰的概念。建设民生水利,必须正确把握水利发展的阶段特征,民生水利的目标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和综合保障。

  因此,水应当成为评价民生的基本标准之一,围绕民生问题,水利部门要以民生的理念谋划水利,要以民生水利为先:一是要强化生活用水保障,确保全民的饮用水安全;二是要提供保障水安全的综合体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确保水库移民和滞蓄洪区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向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倾斜。

  2006年3月在墨西哥城发布的第四届世界水论坛部长宣言第一条明确指出:“再次声明水,特别是淡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包括消除饥饿和贫困、减少与水有关的灾害、健康、农业和农村发展、水电开发、食品安全、性别平等以及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命脉”。表明了淡水资源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是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民富国强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水利问题,开展对“民生水利”的深入调查研究,可以帮助各级水利部门及其相关部门进一步认识民生水利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此增强水利工作者关注和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加快民生水利的发展。实践证明,民生问题与水密切关联,涉及到全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民生水利的理念、内涵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泛,立意非常深远。

  5、民生水利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水利已取得辉煌成就,目前已进入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的新时期,但要与实现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比,民生水利问题突出表现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不均等,水利发展规模、速度、成果与群众受益程度不协调。因此,要实现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民生水利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水旱灾害防治

  就防洪减灾而言,虽然大江大河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部分干流及大多数支流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病险水库安全隐患突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台风暴潮、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十分严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保护区内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主要农产品产量、公民财产都将持续增长,洪水的风险越来越大,近30年洪灾成灾率始终保持50%左右,最高年份在60%以上。就防旱减灾而言,我国旱灾主要是发生频率高,分布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大,近30年旱灾成灾率,大部分年保持50%以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5.2水资源供给

  据统计,2008年全国总供用水量虽然达到5909亿m3,但由于我国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将继续增加。虽然对水资源时空调控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配置格局不完善,供水保障程度较低,特别是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极端干旱情况下城乡居民饮用水问题突出,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还不强,因此,总体来看,水资源短缺形势将依然严峻。

  5.3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尽管连续5年丰收,但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稳固,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缺水量仍高达250亿m3,要占全国缺水量的70%左右。从发展趋势来看,干旱发生频率的上升,导致农产品的损失增加,会威胁粮食生产的安全。农村水利发展改革很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5.4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

  目前在项目论证中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在工程建设中重项目上马轻移民安置,在水资源配置中重生产用水轻生态用水,在水电开发中重业主利益轻群众利益。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但一些地方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水利发展速度与群众受益程度不相协调,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民生水利发展缺乏长效机制等等,都有待深化水利改革。

  6、民生水利的特点

  6.1公益性

  民生水利具有鲜明的公益基础性质。民生水利作为服务于广大群众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是生存权的问题,因此,要以当前水利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最终发展目标,体现出公共性和公益性。

  6.2保障性

  国家从社会角度已明确民生的重点领域,水利要围绕国家的重点领域展开。水利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民生水利,目标是围绕国家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保障性的特点。

  6.3阶段性

  民生水利问题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民生水利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需要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6.4区域性

  我国各地自然经济条件不同,社会发展目标各异,对于民生水利的发展要求、实施重点和建设标准不尽相同,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6.5综合性

  一项民生水利工程往往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发挥某一功能效益又需要多项民生水利工程相互配套。

  6.6政策性

  国家政策已向“三农”倾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缩小地区差距,更多地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包括水利水库移民和滞蓄洪区,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7、民生水利的基本框架和长效机制

  7.1基本框架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是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在民生水利这条主线下,要加快发展民生水利,要从政治层面研究民生水利的基本框架。

  民生水利的基本框架,需要解决下面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民生水利的界定和基本内容以及改善民生专家视点

  水利的重大意义;二是民生水利现状和主要问题;三是民生水利的特点和基本框架;四是民生水利的重点领域;五是民生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六是民生水利的应对思路和措施。

  上述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一是从人的角度,民生水利就是人的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在水这个生活、生产、生态基本要素中的体现。二是从需求角度,民生水利就是实现与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水利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的水利需求。三是从责任角度,民生水利是各级水利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的最高准则。

  总而言之,民生水利的基本框架,要正确把握民生水利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目的是有利于合理确定改善民生水利的方式和步骤,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7.2长效机制

  发展民生事业、改善群众生活重在机制,贵在长效。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因为民生相当多的问题属于社会公共需要,从公共财政的特征要求财政政策,主要是提供基本民生为目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应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遵循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为贯彻中央精神,2010年陈雷部长在全国厅局长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深入研究民生水利发展问题,建立和完善民生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民生水利的长效机制,关键是靠政府的投入。因此,在国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同时,水利资金安排也应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建立民生水利的长效机制。因此,建立民生水利的长效机制要从三方面着手:(1)要以国家层面为主,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及民生水利的力度。(3)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民生水利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

  8、民生水利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8.1阶段性

  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但其内涵及其要素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扩展。因此,民生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水是民生之源,用水是民生之本,水安全是民生之基,水环境是民生之依。因此,水利工作不仅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而且民生水利需要以水利发展作为基础,改善民生必须与水利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民生水利也应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体现初级阶段的特色。因此,在不同时期,民生水利问题的重点和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水利事业发展是我们解决好民生水利的当务之急,并应当作为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重中之重。总之,民生水利问题在具体内容上,应体现其阶段性。首先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然后进入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民生水利问题不仅有很强的动态性,而且在不同社会和相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水资源条件,广大

  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问题的期望和诉求是不相同的。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发展的不同阶段,民生水利涵盖的内容不同,因此,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重点和标准也不相同。因此,要制定民生水利的阶段性目标,确保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实践过程中,准确实现“发展水利、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最终目标。

  8.2区域性

  区域性涉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因此,在区域性上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统筹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流域和区域之间的民生水利问题表现各异,不同阶层群体对民生水利的诉求各不相同,解决这些民生水利问题的难易程度、紧迫程度和方法措施也不尽一致。因此,遵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基本水情,按照东、中、西和东北经济区的不同特点,要分别列出不同区域的近期和远期不同需求的民生水利问题。总而言之,既要处理阶段和区域的差异性,又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9、民生水利的重点领域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民生水利问题也是不断发展的,在解决了原有的民生水利问题以后,还会出现新的民生水利问题。因此,不仅要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推进水利发展,而且要全面推进民生水利的新发展。当前民生水利的重点领域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

  (1)紧紧围绕当前水利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抓好能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问题的落实。

  (2)将加快城乡饮用水安全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3)以防洪防旱、防灾减灾水利综合保障体系为核心,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采取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扭转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的局面,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高人民的安全感。

  (4)紧紧利用国家政策倾斜农业发展的机遇,实施各类水利惠民富农项目,围绕“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为缩小地区差距,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政策要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更多地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包括解决好水库移民的历史遗留问题,边远地区的无电、缺电问题。

  (6)创新民生水利的服务方式,为方便广大公众直接参与,可在信访部门增加一个“民情室”,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民情在线”电子政务平台。

  综上所述,民生水利的核心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消除饥饿和贫困、减少与水有关的灾害、人的生活质量、健康、农业和农村发展、水电开发、食品安全、性别平等以及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命价值、健康价值等不断得到尊重等等。因此,民生水利保障的覆盖面应十分广泛,惠及对象是全体人民,要首先解决当前基本民生水利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民生水利的重点领域,注重改善现实民生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把民生水利工程既定的任务抓紧、抓细、抓实,打好攻坚战,为保障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家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持续提高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应制定民生水利长远发展目标,并为民生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必需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10、全面推进民生水利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这一事件看作头等大事来对待。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和谐社会理念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民生问题的彻底改善。因此,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并结合民生水利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民生水利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民生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约专家视点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历史欠账太多,最需要加强。因此,民生水利的核心要从民生角度审视水利工作,民生水利的根本任务是保障民生目标的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水利建设,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水利对国计民生的支撑和综合保障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要坚持以人为本和遵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水利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生水利作为首要目标,“发展水利,改善民生”,调整水利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水利抗灾减灾能力,提高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仍然是主体,因此,围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建设,充分体现了全体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水利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有水的安全感、亲切感。民生水利涉及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因此,解决民生水利问题需要多部门和多项工程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已把民生问题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生问题的指示精神,在2010年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建设亟需提速。尽管近年来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不能简单地把民生水利局限于某些具体工程项目上。强调民生水利,旨在树立一种发展理念,倡导一种价值取向,确立一种实践要求,实现一种目标追求。”但正如陈雷部长指出的,“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基本水情,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水利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

  总而言之,民生水利的发展,我们要在水利部党组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遵循科学发展观,从民生角度审视和发展民生水利,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工夫,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亿万人民群众。要加快发展民生水利,要通过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水利的发展方式。要从实际情况着手,分析其概念、特点、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解决老百姓关注的更多的实际问题。要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发展重点领域及推进的策略,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的长效机制以及保障措施,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发展水利,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水利技术监督》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水利技术监督》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